转载 | 治学方法漫谈(古文字篇)
治学方法漫谈:古文字篇
编者按:“治学须知二事,一曰治学之法,一曰持论之方。”古文字、古汉语与古文献的学习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汉字文明”公众号“书摘”栏目摘录文字学、语言学与文献学学界前辈名家的治学方法,从而发扬其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为广大古文字与古文献爱好者介绍古文字、古汉语与古文献等的学习方法。
目录
杨树达
《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
《积微居金文说》
张政烺
《张政烺自述——我与古文字学》(朱凤瀚整理)
李学勤
《谈自学古文字》
《古文字学初阶》
裘锡圭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赵诚、刘宗汉
《谈怎样学习古文字》
何琳仪
《战国文字通论》
汉字文明“师说”专栏
《师说 | 问学五十载,求索述衷肠 ——黄锡全教授访谈录》
《师说 | 崇文鉴史,钩沉殷商——宋镇豪教授访谈录》
《师说 | 文字之途,兴趣功夫——季旭昇教授访谈录》
《师说 | 三阶段蓄力,四十年耕耘——李运富教授访谈录》
《师说 | 识小必须见大,守正方能出新——张素凤教授访谈录》
杨树达
《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
甲骨文者,殷商之文字也。欲识其字,必以《说文》篆籀彝器铭文为途径求之,否则无当也。甲文中已盛行同音通假之法。识其字矣,未必遽通其义也,则通读为切要,而古音韵之学尚焉,此治甲骨者必备之初步知识也。甲骨文所记者,殷商史实也。欲明其事,必以古书传记所记殷周史实稽合其同异,始能有所发明,否则亦无当也。大抵甲骨之学,除广览甲片,多诵甲文,得其条理而外,舍是二术,盖不能有得也。就形以识其字,循音以通其读,然后稽合经传以明史实,庶几乎近之矣。
《积微居金文说》
彝铭之学,用在考史,不惟文字,然字有不识,义有不究,而矜言考史,有如筑层台于大漠,几何其不败也!余受性椎鲁,不自揣量,妄欲用王氏校书之法治彝铭,每释一器,首求字形之无牾,终期文义之大安,初因字以求义,继复因义而定字。义有不合,则活用其字形,借助于文法,乞灵于声韵,以假读通之。
张政烺
《张政烺自述——我与古文字学》
总之,古文字的考释是一项应以极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的学问。首先是要对文字形体结构、偏旁做精细的分析、比较,然后参考《说文》,并取征于时代接近的、已识的古文字的偏旁,以推定其字义与读音。但其结果是否得当,还必须引入含有此文字的文献与甲骨刻辞或铜器铭文的具体语句中,务求其通畅。这一实践检验过程是不可缺少的。
——文章由朱凤瀚整理
李学勤
《谈自学古文字》
对于以古文字研究为终身职志的人,我建议最好从《说文》入手,先学秦汉文字,如秦简、秦刻石、汉简、汉碑,以后再上溯两周金文,最后学甲骨文等商代文字。记得二十多年前,陈梦家先生讲过这样的学习法,我当时颇不以为然,事经多年,才认识到这样学能对古文字源流演变,文字形音义及其所以然,均有透彻了解,奠定古文字学知识的深厚基础。表面看似乎迂缓,实则事半功倍。
《说文》一书,现在看来固然有很多时代局限,但仍不失为研究古文字的出发点。汉儒所见古籍,所闻师说,不少是后人无法直接接触的。许慎号称“五经无双”,《说文》集汉代文字学知识大成,清人注解《说文》更有重要成果。开始学古文字,不可不读《说文》,但不要单看大徐本本文(如最近影印的一字一行本),应当兼读注释。大家喜欢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这是对的。如果觉得段注卷帙浩繁,一时读不完,建议先读王筠的《说文句读》,比较简明。此外,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对读段注很有帮助。至于丁福保编纂的《说文解字诂林》,汇集众书,便于检索,不能作为阅读之用。
……
在学古文字时读古书,最好能以古文字材料与同时代的文献对照阅读。例如学西周金文,同时读《尚书》《逸周书》及《诗经》中西周作品,必能收左右逢源之效。前几年,我们整理注释云梦秦简,特立一条凡例:“注释尽可能引用时代接近的古籍及其注释。”就是为便于对比研究。如一味追求高古,援引《诗》《书》古训,反与秦简不合。
——原载《文史知识》1981年第6期
《古文字学初阶》
古文字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因此研究古文字除运用语言文字学的方法外,还要注意应用文献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总之,正因为古文字学与几种学科有密切联系,要求学古文字学的人有广泛的知识基础和训练,才能左右逢源,应付裕如。我们的院校目前没有专门的古文字学专业,读历史、考古、中文的同学,要进修古文字学,都必须逐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古文字学是一门比较艰深的学科,学起来不易,研究而有确实的进展更难,但任何科学都是可以学好的。古语说:“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古文字学不仅可以学好,在研究上也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裘锡圭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按照我的体会,在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
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我们的条件跟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不一样,不可能像他们那样花非常多的时间去读古书,但是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渎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对学古文字的人来说,最适合精读的古书也许可以说是《左传》。《左传》的注本有好几种,我主张读《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杜预注,孔颖达疏)。
……
与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著作,使自己的古汉语知识有条理。初学者可以看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通论和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的有关部分。训诂学方面的著作最好也读一本。初学者可以看洪诚的《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熟悉古汉语,主要靠踏踏实实读古书。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的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的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的知识,对学习、研究古文字的人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
……
一说到古音学,青年同志往往谈虎色变。的确,要想精通古音学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学习、研究古文宇,并不需要很高深的古音学知识。我的古音学知识就很肤浅。初学者如果能认真读一下王力的《汉语音韵》(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小册子)和《汉语史稿》上册,掌握音韵学最重要的一些术语和上古音声母、韵部的概况及其后来演变的粗略情况,然后在碰到跟古音有关的问题的时候勤查工具书,就不至于出大纰漏了。
……
下面简单谈谈学习古文字学范围之内的知识时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要认识古文字发展的全过程。
古文字的内容丰富多样。按时代可以把古文字分为商代文字、四周文字、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战国文字又可以按地域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如称秦系文字则可以包括春秋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对六国文字还可以进一步作分国的研究。按照文字所附着之物的性质,古文字又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器文字、简帛文字等种类。学习、研究古文字的人,可任意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但是不管你如何选择,对古文字发展的过程都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各种古文字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果专攻一种不及其余,所专攻的那种古文字决不可能研究得很深很透。李学勤在《谈自学古文字》里说他起初“是先学甲骨和战国文字的,到六十年代不得不补学青铜器,说明不管先学什么,想要在古文字学范围内有所建树,还得认识古文字发展的全过程。”这是经验之谈,值得我们重视。
但是我们强调认识古文字发展全过程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求学古文字的人对各种古文字都平均使用力量,更不是要求他们不分主次地同时学几种古文字。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齐头并进地同时学几种古文字,往往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最好先集中力量学一种古文字,在基本掌握了这种古文字之后,再集中力量去学另一种。所谓集中力量学一种古文字,并不意味着在学这种古文字的时候对其他各种古文字一点也不能管。我们只要做到主次分明就可以了。至于究竟先学哪一种,后学哪一种,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决定。
2.学习的重点不要放在读文编上而要放在读原始资料上。
已经出版的古文字文编相当多。综合性的有高明《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甲骨文方面有孙海波《甲骨文编》等书。金文方面有容庚《金文编》。古印文字方面有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文编》。古陶文方面有顾廷龙《古陶文香录》等。货币文字方面有张颔《古币文编》等。石刻文字方面有商承柞《石刻篆文编》。初学者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读这类文编上。这种办法不一定妥当。
我们知道学外文不能从读字典入手。要想学好一种外文,必须大量阅读这种文字的书和文章。使用汉字的人学古汉字,情况跟学外文当然有所不同。在开始学一种古文字的时候,先粗读一遍有关的文编,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要想学好古文字,主要不能靠读文编,而得靠大量读原始资料。脱离了古文字的使用环境,孤立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学习,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古文字的。在这方面,学古文字跟学外文有很大的共同性。
在开始学古文字的时候,只能读有考释或释文的原始资料。例如学甲骨文可以先读郭沫若的《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学金文可以先读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学石刻文字可以先读《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卷所收的有文字图版的《石鼓文研究》和《诅楚文考释》,学货币文字可以先读丁福保主编的《古钱大辞典》的有关部分,学古印文字可以先读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有了基础以后,就应该去读没有考释和释文的原始资料。如果离开了别人的考释、释文就不能利用古文字资料,就是没有学好古文字。
……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我们说要想学好古文字主要不能靠读文编,并不意味着对文编可以不加重视。不论是学习还是研究古文字,都应该充分利用有关的文编。由于各种文编大都大量收入异体,还可以把它们当作索引来用。在需要查文编的时候,千万不要因嫌麻烦而不去查。
……
3.对古文字资料的性质、时代等方面的问题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古文字资料的内容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例如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其用途各不相同,因此内容也截然有别。同性质的资料,其内容也还会由于时代、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有不同的特点。古文字资料的文字形体和用字习惯,通常随时代而异。资料的性质在这方面也有影响,例如重要的金石铭刻的文字形体大都很规整,货币文字则往往比较草率。同时期同性质的资料,其文字形体和用字习惯也还会由于某种或某些原因而有所不同。例如同时期不同组的殷墟甲骨卜辞,其文字形体和用字习惯就有明显的差别;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战国时代的金文和其他文字资料,其文字形体和用字习惯往往随地域而异。不注意上面所说的这类情况,是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古文字的。所以学古文字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文字上,对古文字资料的性质、时代等方面的问题都应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例如要学甲骨文,至少应该读一读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比较深入地了解一下殷墟甲骨卜辞的性质、内容以及分期分组等问题。
如果想粗略地了解一下各种古文字资料的概况,可以读唐兰《古文学导论》和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
4.要及时吸收本学科的新知识。
新的古文字资料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是层出不穷的。我们前面举到过的工具书和专著,大部分是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出版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陈旧的问题。有的工具书虽然出版得很晚。但也没有很好地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所以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工具书,又不能过分依赖工具书;应该随时注意本学科的新资料和新成果的发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古文字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文章以及新出版的有关专著,都应该力争及时加以阅读。
古文字学领域内的有些问题,已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如果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先找关于这些问题的最新著作来看,然后再根据这些著作提供的线索,去补看一些比较重要的旧著作,这也可以算是“迎头赶上”的一种办法吧。
——原载《语文导报》1985年第10期
赵诚、刘宗汉
《谈怎样学习古文字》
前面我们说过学习研究古文字不考虑语音因素是错误的,所以学习古文字的同志一定要具备一些音韵学的知识。
每一个古文字都是在一定的文章或字句中出现的,因此掌握古人的语法修辞习惯对正确释读古文字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训诂学在研究古人的语法修辞习惯上有相当的成果,是学习古文字的必修课目之一。
对古文字资料的释读研究,也是学习古文字学的重要内容。
一、关于甲骨文可以读郭沫若先生的《卜辞通纂》。这部书共收甲骨900多片,分干支、数字……等八类进行考释。读者既可以通过它认读常见的甲骨文字,同时也可以学习考释甲骨文的一般方法。它虽然出于30年代,但至今仍不失为学习甲骨文的一本较好的入门著作。进一步掌握甲骨学的知识,应该读陈梦家先生的《殷虚卜辞综述》。这部书分门别类地、系统地介绍了甲骨学的各个内容和当代对甲骨研究的成果。至于查阅甲骨文的字形出处,可以使用孙海波先生编的《甲骨文编》。
二、关于铜器铭文,应该先读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这部书从传世铜器铭文中选择史料价值较高者进行考释研究,西周部分依王世先后进行排列,东周部分依国别进行排列。它结合两周历史,考证铜器铭文,是我国研究铜器铭文的一部重要著作。我们读这部书,既可以熟悉常见金文的字形,又可以从中了解铜器铭文文体的特点、常见的金文语法规律,又可以学习考释研究金文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可以学到西周春秋史的知识。
三、至于石刻、竹简、帛书、玺印、钱币、陶器等方面的文字学资料,因为缺乏上面所说的那种综述性的研究专著,所以初学者只有在掌握了古文字基础知识以后,自己去进行摸索。这里向读者推荐一些参考书籍或文章。
石刻资料最重要的属《石鼓文》,可以参看郭沫若先生的《石鼓文考释》。
竹简:解放后出土的重要的有以下几批:
1953年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的战国竹简
1953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战国竹简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战国竹简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和1973年三号汉墓出土的汉初竹简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生的汉初竹简
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和1975年168号汉墓出土的汉初竹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代竹简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竹简。
其中已经全部或大部分发表,并经过充分研究的是马王堆、银雀山和睡虎地三批竹简。马王堆一号汉墓的竹简可看湖南省博物馆等编写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此书兼有照片和考释文字,从中可以窥见汉初古隶的面貌。银雀山竹简,已发表的有《银雀山汉墓竹简【壹】》。睡虎地竹简已印成《睡虎地秦墓竹简》,有关的考释可参看《云梦秦简研究》。
帛书:解放前在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过一件帛书,现在美国,可参看李零同志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过它我们可以掌握一部分战国的楚文字。解放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其中部分已影印成书。有关情况,请参阅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概述》(《文物》1974年9 期)。
玺印文字是研究战国文字的重要资料,初学可阅读罗福颐先生的《古玺印概论》。查找资料可使用罗先生编《古玺文编》和《古玺汇编》。
钱币文字、陶器文字都没有系统研究的书籍,如查找资料,前者可用《古钱大字典》,后者可用《古陶文孴录》。
北京大学的高明先生曾经把常见的甲骨、金文和战国文字汇编成《古文字类编》一书,利用它查找一个古文字的字形演变非常便利,初学者应设法配备一部作工具书用。
最后,我们要特别强调指出:古文字是先秦时代使用的文字,我们学习古文字一定要同时学好先秦史和古汉语,否则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文字的学习了。
古文字学是一门科学,古文字学研究也是一种科学研究。任何研究都要有根据,古文字学也不能例外。无征不信。我们考释任何一个字,都要在字形、字音、字义方面有坚实的根据。对任何一个字的解释,也要或者有文献可印证,或者有地下出土的考古材料可印证,或者有民族学资料可印证。切忌“看图识字”,驰骋想象。因为丰富的想象并不能代替精密的研究。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曾经替研究古文字的人立下六条戒律:
一戒硬充内行。
二戒皮弃根木(根本指文字学和古器物铭学)。
三戒任意猜测。
四戒苟且浮躁。
五戒偏守固执。
六戒驳杂纠缠。
又说:“凡研究一种学问,第一要有诚意。我想真要研究古文字学的人,一定会接这种戒律的。”
受唐先生的教导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勉的。
刘宗汉先生书法作品
——原载《学语文》1983年第2期
何琳仪
《战国文字通论》
释读战国文字是一个严谨的推理过程。既然是推理,就必须以严肃的态度遵循科学的方法。
文字自身的形体结构,是文字最可靠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不以释读者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因此,是否坚持“以形为主”的基本原则,是检验考释者水平的试金石。辨识战国文字形体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上述方注。我们认为研究战国文字除了要重视通用于所有古文学的“历史比较”之外其要重视“地域比较”和“古文比较”。这是因为以同时代的文字材料相互比较更为准确的缘故;又因为战国文字具有“言语异声”的特点,“谐声分析”也显得比较重要。
字形的确认是释读战国文字的起点,也是最基础的工作。离开对文字形体的缜密分析,而对文字音义的种种猜测,显然都是无根之谈。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字形的确认就可以通畅无阻地释读所有文例。事实上有很多公认的文字,学者们对其在具体文例中的解释则聚讼纷纭。换言之,字形的外在形式与实际内涵之间尚未能取得完美的和谐。“音义相谐”就是递联这一缺环的链条。字形的确认不能脱离文意的制约,文意的探求又必须以字形的确认为根基,二者相辅相成,不应有所偏颇。
战国文字形体诡异,变化多端,这要求释读者必须掌握坚实的古文字基本功。战国文字与大多数先秦文献是同时代的产物,这又要求释读者必须具备相当的古文献基础。新出的战国文字资料,多属科学发掘品,因此释读者也应具备一定的考古学知识。古文字学是边缘学科,释读战国文字者应在古文字学外多涉猎一些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释读更趋精确扎实。
汉字文明“师说”专栏
黄锡全
导师于省吾先生,一生致力于古文字学、古籍整理、古代历史、古代文物等方面的研究,治学严谨,成绩卓著,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古籍整理专家。
先生教导我们采取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亲自传教。他的治学及引导我们学习的方法对我们影响很大。大致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一是教导学生熟读原始材料。如甲骨文、金文等,要我们老老实实地一片片、一篇篇阅读。如《甲骨文合集》《殷文存》《续殷文存》《三代吉金文存》等,几乎领着我们翻阅一遍。开始他边看边讲,后来要我们集中讨论后轮流讲,他听和提问、答疑,并要求我们要随时记下重要材料,常写学习心得。希望我们不要一味盲从“大家”或“权威”,要以怀疑的态度去思考每一问题,进而发现问题,久而久之,积少成多,就会有不少收获。
二是教导学生要勤奋,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先生做学问一向是一丝不苟、勤勤恳恳的,到晚年每天都是清晨三、四点钟就起床从事著述,因此以 “夙兴叟”名号。先生经常用美国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来告诫、勉励我们。先生常说,“念兹在兹,食兹在兹。做学问贵有恒,功到自然成”;“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这些风趣而带有哲理性的教导,至今仍在先生的学生中广为流传。
三是强调学生做学问要严谨,要知道“阙疑”。先生做学问以严谨著称,对乾嘉学者中的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治学严谨、无证不信的精神倍加推崇。先生在整理《甲骨文字释林》时,对早期研究中误释或有疑问者“大加删订”,几乎删去一半,意在“宁缺毋滥”。先生常说,做文章要“流于既溢之外”(苏东坡语),论证一个问题要“严丝合缝”,文章要短小精练,少说废话。将不懂者搁一边,存疑待考。他常说“阙疑是最大的学问”。
……
先秦货币文字,是战国文字的一个分支,与同时代的玺印、陶文、石刻、盟书、简帛等文字一样,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因其与玺印类似,受空间范围的局限,其文字构形有其自身特点,如形体简省,文字变形,借笔、笔画穿出与收缩,增笔、重形、合书等,情况比较复杂,研究难度也较大。因其是研究战国文字不可或缺的资料,学习者不宜忽视。初学者可先从熟悉不同货币入手,如各种空首布、锐角布、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三孔布、各种刀币、環钱、楚国金币等,进而认识其上文字,借助有关货币文字编,逐步深入学习与研究。
……
以考释文字为突破口,可以进一步解决先秦货币中的疑难问题,以及相关的古文字与古地理等方面研究中的疑难问题。由此说明,研究货币文字也要与其他文字相互比较,相互印证、相互启发,方能触类旁通。
……
根据前辈学者的经验,个人学习研究古文字有如下几点体会,算不上什么研究方法,与大家商讨:
1.要打好基础。了解或掌握有关文字(形音义)、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如《说文》《左传》等。最好能够写出基本汉字的篆体,临摹一些甲骨、金文、竹简等原片,释读一般的古文字材料。要懂得“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唐兰)的道理。
2.要明确研究目标或方向。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要结合个人实际工作或环境,选择大的方面;二是选好要具体研究的题目。比如,我在武大,就侧重湖北的考古发现,楚史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到中国钱币博物馆以后,就侧重先秦货币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旁及其他。这样,学习与工作两不误,可以相得益彰。具体的题目则根据需要解决或探讨的问题,以及个人深入的程度而定。
3.要掌握原始材料,最好烂熟于胸中。
4.要了解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及最新动态。
5.要找准问题的关键及解决的办法。
6.要重证据,勇于突破,还须知难阙疑。
还有一点也需特别注意,就是文章写好后“切忌”急于发表,需要放一放,以便随时补充和修正,以免文章刊出后发现问题后悔莫及。
宋镇豪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甲骨学科建设及甲骨学殷商史课题研究的开展,出学术精品,带动甲骨学人才的培养,推动甲骨学这门学科更好地发展。我常以宋代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诗句“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勉励自己。《礼记·中庸》说的“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风光不求当时,做学问也是彰人品。我以《周易上经乾传》讲的“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为座右铭。清代王夫之有自题联云:“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这种传统的治学奉献精神,我觉得非常可贵,值得倡导。
研究需要多学科结合,重视学术资料的积累,详尽占有材料,传承与启新并育,尊重和虚心接受前人的研究成果,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学而致知,厚毓出新,做到求真务实,言必有据,史必有徵,矜审客观,上下博通,折衷一是。
就本科生而言,要文理结合,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积累,要熟悉一些重要的古典文献,对传统的经史子集要多了解一点,浏览与细读、精读结合,要善于检索利用各类文史专业方面的工具书,包括纸质的和大数据虚拟空间网站方面的。有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也就能更快更好进入学术殿堂。确定自己的研究道路则需要掌握基础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避免偏科,追求成为复合型研究人才。另外,也要敢于冲破旧观点,追求学问的真理,不要迷信权威,更不要害怕挫折,往往挫折更能磨练人的意志,恰巧能长为前进的动力。要摈弃冒牌和偏见,避免误区,少走弯路。
季旭昇
古文字研究者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第一就是兴趣。一定要对文字与传统文献有高度兴趣,能长期全力投入,能吃苦耐劳,不计较报酬反馈。否则“读研考博,不如上班干活”,半途而废,不如及早回头。第二是对古文字与古文献有一定的敏感度,读书有感觉,思考要灵活。第三则是依照老师的指引,拟好自己的中长期规画,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去做。至于具体的规画怎么做,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则应该个别向老师请教。
李运富
做学问没有普适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往往需要根据个人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采取相应的策略,但别人的经验教训有些还是可以借鉴和参照的。就我而言,有如下几点体会可以提供大家参考:
第一,了解学科历史现状,掌握相关有效信息。前面讲过我最初写的几篇文章因为掌握信息不全而留下遗憾的故事,大家应该感到信息的重要性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原来是信息严重不足,有人编个论著目录都弥足珍贵,而现在已进入信息爆炸时代,借助“度娘”之类的工具,随时可以获取海量信息。但网上海量的信息(包括材料)并不一定都是有效的。错漏失真者有之,虚构假冒者有之,张冠李戴者有之,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所以如今的掌握信息关键在“有效”。凡来自网上的资料信息,一要核实校对,二要归纳概括,三要鉴别选择。只有跟你学习和研究的问题相关且有效的资料信息才是值得掌握的。
第二,读好基础书,夯实文献底。古人做学问特别强调“打根底”,就是要精读一批基础书。这个经验应该任何时代都有用,因为没有坚实的地基就建不成大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包括古文字学)来说,基础书应该有两大类:一类是经典文献,一类是学术专著。国学大师黄侃先生曾经给学生开过必读书目,共25种:《十三经注疏》《大戴礼记》《国语》《荀子》《庄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文选》《文心雕龙》《说文》《广韵》。另外还列出过10种“小学根柢书”:《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现代社会事务繁杂,要大家静下心来读懂这么多书不太现实,但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治学方向选择若干种基础书认真读一读还是应该的。比如本科生,可以借助现代译注通读《论语》《孟子》《诗经》《左传》《荀子》《文选》和《史记》的部分“列传”,翻阅了解《说文解字》《尔雅》和《方言》,古文字方面可以读读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翻阅高明《古文字类编》(增补本)、刘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等。研究生在本科生基础上,要带古注精读原著,以增强古代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如刘宝楠《论语正义》、赵歧《孟子章句》、《诗经》的毛传郑笺、《左传》的杜注孔疏、《荀子》杨倞注、《史记》三家注、《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尔雅》郭璞注等。还应读一些古人的学术笔记和学术专著,如王观国《学林》、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古文字方面除了翻阅字典字编外,还要释读部分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原始文本,并熟悉黄德宽《古文字学》、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等通论性和考释性方面的专著。以上都是举例性质的,大家可以因人制宜,总之要掌握几种根柢书作为自己的发展基础。
第三,材料与理论结合,微观与宏观兼顾。学术研究有两种基本价值取向,一是发掘新材料,解决材料中的疑难问题,描写材料中存在的具体现象;二是提出新框架,讨论框架中的理论问题,阐释框架中存在的各种关系。前者属于微观的事实研究,后者属于宏观的理论研究。这两种研究都是学术上需要的,如果能把其中的某些材料或某些理论研究到极致,应该都可以成为大家。但事实上,完全没有理论意识的纯材料研究和完全没有材料支撑的纯理论研究是有局限的,除少数长期浸染于特定材料或特别喜爱抽象思维的学者外,一般来说,最好还是从材料中提炼理论,用理论指导材料分析,也就是材料与理论结合,既做微观的深入考察,又做宏观的关系思考,或者在关照某一方面的前提下偏重另一方面,这样有利于扩大眼界,增加发现问题的机会,也就比较容易有所收获。
第四,学点逻辑学,思维和表述要讲逻辑。凡是科学的东西都必须符合逻辑,语言文字学也不应例外。遗憾的是,中国的传统学术不太重视逻辑,我曾写过《从<毛诗平议>看训诂中的逻辑问题》系列论文,举出不少违背逻辑规律的实例,大家可以参看。现代的中国高校,一般的文科专业也不开逻辑学课程,致使文科研究生写出来的学术论文很多仍然存在逻辑问题。逻辑问题的具体表现有:同一层次的分类没有统一标准,小标题的范围超出大标题,不同标题下的内容重复或交叉,标题所指与行文内容不相应,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缺乏逻辑关联,术语不统一或概念不同一,前提不确或论据失真,论据与结论没有必然联系,有关说法相互矛盾,把材料的多属混同于概念的交叉,等等。建议大家自学一些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将大有益于论文质量的提高。
第五,注重实践,多跟老师合作。学术能力需要在实践中锻炼,争取更多锻炼机会是求学上进的有效措施。在学生阶段,应该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多与导师合作著述,这比独自摸索盲目练习的效果要好得多。我跟硕士导师周秉钧先生合作整理曾运乾《毛诗说》,跟李维琦先生合作校点《战国策》《国语》,合作译注《左传》(收入《十三经今注今译》),合作撰著《古汉语同义修辞》《信息修辞略论》等;跟博士导师王宁先生合作整理《章太炎讲授〈说文解字〉笔记》,合作撰著《国学通览·训诂学》《古代汉语》《训诂学》等著述,参与王先生主编的《辞源》第三版修订(负责“寅”集)。所谓“合作”,大多数情况是在导师指导下写部分初稿和做一些材料搜集、校对工作,这是很好的科研能力训练过程,因为有老师规划框架,你明白应该干什么;有老师咨询依靠,你可以随时提出疑难困惑;有老师修改把关,你不用担心犯错误闹笑话。这样几个回合下来,你搜集资料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论证观点的能力、表述规范的能力等,都会快速提高。即使不合作研究和著述,只是帮老师整理和校对书稿,也比单独看书更有收获,例如我曾负责王宁老师《训诂学原理》全书的前几校,对照看几遍,我就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该书的内容和思想,有人写评论文章,我一看就知道有的地方不符合王老师的原意,提出来供其参考。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跟老师的学术合作看成劳务输出,不要计较有无报酬或报酬多少,你如果能得到这样的机遇,一定要珍惜,只要认真努力去做,必将获益终生。
张素凤
(1)我觉得学习内容不必太专,涉猎范围可以广一点儿,有些知识或技能也许现在看来没用,不一定啥时候就用上。
(2)多读书,更要多思考,不仅要使大脑成为知识的储藏库,更要成为新产品的加工厂。
(3)对于看不懂的地方多看几遍,直到真正弄懂。
(4)关于学界对某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一定要分析不同见解的成因,不要轻易相信一个否定另一个。
转载自“汉字文明”公众号
编辑 | 沈锴丽
审核 | 边田钢
目录